四川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支撑引领、全面小康”四个关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企业主体培育、产业创新升级、区域创新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四大工程”,狠抓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富农惠民“三大行动”,推进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两个倍增”,扩大开放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活创新发展动力
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形成制度、推进发展”的总要求,强化顶层设计,省委审定通过了《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专项改革方案》、《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方案》、《军民融合发展专项改革方案》,细化落实40项具体改革任务,建立部门协调联席制度,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一是推进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改革试点。针对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身份限制、科技成果权属和转化收益分配等突出问题,试点先行、探索模式、形成制度,在3所高校、3家院所和1个县,从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离岗转化和创办领办企业、转化收益分配等7方面开展试点,着力构建事业导向与利益驱动并重、创新劳动与利益收入对接的激励机制。
二是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机制。针对四川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主体地位不强的问题,我们通过改革项目组织方式、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等,着力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机制。邀请部分创新企业参与2014年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决策。支持企业牵头建立一批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全省产业化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全部由企业牵头实施。
三是完善科技创新细化分类评价体系。针对科技创新评价导向单一、针对性和公信力不够等问题,我们从科技成果奖励和创新活动评价方面,建立导向明确、分类细化的评价体系。修订科技奖励办法及实施细则,制定了《四川省基础研究活动评价办法(试行)》、《重大科技项目评价标准》和《四川省产业化研究开发活动评价办法(试行)》,完善不同类型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办法。
四是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针对科技创新资源分散、整合不够、利用不足等问题,着力推进建立科技报告制度、科技资源数据库和大型仪器协作网等平台,整合创新资源,促进开放共享。制定了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方案和四川省科技报告编写规则等6个规范。搭建了西南区域及四川省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整合聚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2千余台/套,2014年已向各类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检测服务等8000余次。
二、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通过实施四大工程、三大行动和两个倍增计划,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升级的对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一是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2014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0余家,总数2200家,居西部第一。全省培育国家和省级创新型企业1515家。省政府印发了“支持孵化器建设政策措施”,新建1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4500余家,成长了以尼毕鲁科技为代表的一批高速发展的“瞪羚企业”。企业主体地位不断强化、科技型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二是产学研融合不断深化。新构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支持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服务云平台、信息安全等20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的“联合舰队”。突出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建立了40余个科技资源数据库,推进科技成果转移、孵化和工程化等平台建设。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稳定增长。围绕省委确定的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研究制定7个产业技术路线图,组织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182个,培育战略性新兴产品602个,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0项。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推进会,3620家科技型企业累计获得股权、债权融资365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6%。
四是区域创新取得积极进展。成都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积极推进,绵阳科技城享受中关村政策获得批准。省政府印发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建设指导意见和十条支持措施。泸州高新区升级已报国务院待批,新建内江省级高新区。我省国家高新区将达5家,省级高新区5家,带动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三、推进科技开放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合作渠道,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一是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以国家级猕猴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基础,组建了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西兰为实验室揭牌,并指示要利用好该平台深化中-新合作,实现双赢。成功组建中国-克罗地亚生态保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积极推进中欧创新合作。
二是举办重大科技交流活动。成功举办驻外使(领)馆科技参赞圆桌会议,来自6个国家的中国驻外科技参赞出席,5个项目实现成功签约。举办第三届中欧创新集群合作对接会,来自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等1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会。与加拿大、英国、意大利、韩国、老挝等国相关机构签署科技合作协议10余项。积极推进中国-孟加拉国共建水稻联合研究中心等科技援外项目,促进技术走出去。
四、把握新常态新形势,谋划新思路、新举措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我们将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之源,以创新驱动为主体战略,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着力完善创新驱动体制机制、提升科技创新治理水平、培育产业技术创新优势、引领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强省。
一是谋划全面创新改革发展。研究制定四川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体方案,进行系统化设计,结合“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进一步明确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举措。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动力活力,着力提升科技管理效率和治理水平。
二是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强化与国家“五大计划”的有效衔接,积极推进省级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改革,加强全省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科学合理设置省级科技计划。推进院所高校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大力发展协同创新研发组织,整合优势力量联合攻关。
三是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着力强化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和页岩气等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科技支撑,推进高新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研究制定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推进国家科技服务业试点工作。
四是推进重点区域创新发展。以产业为核心,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建设成都平原创新驱动先导区,推进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创新发展,打造川南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区,辐射带动攀西、川东北、川西北创新发展,形成全省区域创新驱动协同发展格局。
五是积极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大力推广集风投、信贷、增值服务一体化的成都高新区“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推进产业创新基金、股权投资、科技专营支行、信贷产品、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以资本为纽带集聚创新资源。
六是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合作。推进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平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围绕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需求,开展合作攻关和成果转化。面向全球招募创新人才和团队,引进先进技术。利用重大活动推进跨区域、跨领域的开放合作。